諾如病毒是一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病毒,屬于杯狀病毒科。它基因多樣且高度變異,人類是已知的唯一宿主。感染諾如病毒后,潛伏期通常為12-48小時,發病急,主要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有時還伴有發熱、頭痛、肌肉酸痛等。多數患者癥狀持續2-3天即可自行恢復,但對于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等較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諾如病毒傳染性極強,可通過被污染的食物、水、接觸傳播以及氣溶膠傳播,全年均可發生感染,10月至次年3月高發。
當前即將進入諾如病毒感染高發時段,漢臺區疾控中心特別提醒:學校和托幼機構作為人群密集場所,是諾如病毒引發急性胃腸炎疫情的重點防控區域。該病毒具有抵抗力強、感染劑量低、潛伏期短、傳播途徑多的特點,需立即落實以下防控舉措,全力守護師生健康。
一、日常防控:筑牢健康“防護網”
1.做實健康監測,備好防疫物資:嚴格執行晨(午)檢制度,詳細記錄學生因病缺勤情況并追蹤病因。一旦發現學生或教職工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第一時間安排就醫并實施隔離;若病例數量異常增多,立即上報屬地衛生機構及教育行政部門。同時,提前儲備足量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一次性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確保應急可用。
2.嚴守食水安全,切斷傳播源頭:保障飲用水安全,定期檢查維護校園供水管網,開展水質檢測,杜絕“問題水”;加強食品全流程監管,采購合格原料,嚴格區分生熟食品存放區域,確保食物徹底煮熟煮透,使用專用砧板、菜刀處理生熟食材,避免交叉污染。
3.緊盯重點人群,強化健康管理:對廚工、保育員等直接接觸學生或食品的工作人員,每日監測健康狀況。若出現腹瀉、嘔吐、惡心等腸道不適癥狀,必須立即停工就醫,嚴禁帶病上崗;工作期間需規范佩戴口罩,嚴格執行手衛生流程(如七步洗手法),降低傳播風險。
4.做好清潔消毒,規范應急處置:流行季期間,定期對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衛生間等公共場所進行清潔通風;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水龍頭、便器按鈕、電梯按鈕、上下床扶手等高頻接觸部位,增加清潔消毒頻次。衛生間需配備流動水、肥皂或洗手液,方便師生洗手;若出現嘔吐物、糞便,務必按規范流程妥善處理并徹底消毒,避免病毒擴散。
5.加強健康宣教,培養良好習慣:通過班會、宣傳欄、家長群等渠道,開展腸道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提醒師生在外就餐時選擇衛生合格的商家;重點強調手衛生重要性,指導師生掌握正確洗手方法,養成飯前便后、接觸公共物品后洗手的習慣。
6.倡導健康生活,提升免疫能力:引導師生合理搭配膳食,保證營養均衡;鼓勵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開展適量體育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從根本上降低感染風險。
二、疫情應對:按下防控“加速鍵”
若校園內出現嘔吐、腹瀉患者增多或確診諾如病毒疫情,除持續落實日常防控措施外,需在衛生部門指導下,快速執行以下管控措施:
1.及時上報信息,配合專業處置:動態跟蹤疫情變化,第一時間向屬地疾控中心報告最新情況;積極配合疾控部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標本采集等工作,為疫情溯源和防控提供準確信息。
2.嚴格病例管控,防止疫情擴散:患病學生需居家隔離或在校園專用隔離區域觀察,待完全符合解除隔離標準后,方可返校上課;廚工、保育員等工作人員需待癥狀完全消失,經確認無傳染風險后,方可返崗工作。
3.規范開展消毒,消除病毒隱患:安排經專業培訓的人員,穿戴好防護裝備(如防護服、口罩、手套),按照消毒操作規范,對患者嘔吐物、糞便污染的環境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飲用水等重點區域和物品,進行全面、徹底消毒,阻斷病毒傳播鏈。
守護師生健康是校園防控的核心目標,希望各學校、托幼機構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落實好各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