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石刻誕生始末(二)
時間:2025-11-04 10:30:36
來源:漢中日報
作者:王蓬
訪問量:
時間:2025-11-04 10:30:36
來源:漢中日報
作者:王蓬
訪問量: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撥出專款興建《石門十三品》專題展室后,頓時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從而揭開歷史上第三次研究石門石刻的高潮(第一次在宋代,第二次在清代),連續在古城漢中召開四次石門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也引起大批國內外游客來古城漢中觀光。
一個日本代表團參觀完畢,車要開了,一位書法家提出:“能不能再等幾分鐘?”獲得同意,這位日本人健步如飛,再進展室,他壓根不曾想到自幼向往的“仙品”如今見到實物,手撫著冰冷的石刻,眼中滾出了熱淚……
1986年,日本書道院院長種谷扇舟參觀完《石門十三品》,感慨萬千,揮筆大書:“漢中石門,日本之師。”
曾在槍林彈雨中創作《長征組畫》的前文化部部長黃鎮對《石門十三品》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國之瑰寶!
二
那么,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刻石中最早誕生的是哪一塊呢?
在古城漢中召開的多次石門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褒斜道摩崖刻石中最早誕生的應是《大開通》。《大開通》全名《鄐君開通褒斜道》。此刻石長2.7米,寬2.2米,豎寫十六行,每行五字至十一字不等,共159字,現存97字。為東漢永平九年(66年)鐫刻在褒城縣城(今勉縣褒城鎮)以北約三華里的古褒谷口石門以南崖壁上,是石門石刻最早的一方摩崖刻石,也為全國現存東漢摩崖刻石中之最早者。這方刻石為典型漢代隸書,記錄了時任漢中太守鄐君開通褒斜道的功績。
《大開通》誕生的起因是東漢永平九年,漢明帝下詔對褒斜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并開通石門。竣工后留下一方摩崖刻石,即鐫刻在褒谷石門南口西岸的《大開通》。且別小瞧這方刻石,它的誕生關乎著一部中國古代交通、郵驛、征伐、貿易的歷史;更關乎一部中國古代書法演變的信史和古道、考古、金石等學科的興衰和發展。
《大開通》形制宏闊博大,這在漢代刻石中常見,一下就能讓人感受到中國漢代那種囊括天地、氣吞八荒的時代精神。還有,《大開通》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當時的漢中太守受詔開通褒斜的一時一事,而是由此及彼,生發開去,刻文把因何動工、修建何路、修建過程、具體項目、領銜者、主事者及人工來源、耗費的器材、錢粟都記載得一絲不茍。恭錄如下:
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太守鉅鹿鄐君,部掾治級,王弘、史荀茂、張宇、韓岑第典功作,太守丞廣漢楊顯將隕用。始作橋閣六百二十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萬九千八百四器,用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穩。
應該說《大開通》為我們提供了一份中國古代竣工報告。完整真實地記敘了東漢永平六年,漢中郡以朝廷的詔書接受了來自四川廣漢、蜀郡、巴郡等地的刑徒(指服刑期的犯人)二千六百余人,修筑褒斜棧道。據《史記》載此道曾在漢武帝時修整,御史大夫張湯建議利用褒水漕運,因“石湍不可漕”大規模整修了褒斜棧道。到東漢已過去一百多年,風雨洪水剝蝕,自然需要修整。時任漢中太守的河北鉅鹿人鄐君對這次修筑工程親自安排,署衙佐官廣漢人楊顯、統領王弘與負責監工的掾吏,監督實施。刻文平實記述,不虛妄,不夸張,唯一的贊美之詞是四個字:“去就安穩。”沒有偉大、輝煌、空前絕后、改寫歷史等大話空話,也沒有為朝廷及當事者歌功頌德,意在存真,不求虛妄。甚至連主事者漢中太守也僅存“鄐君”而不署名,古人古風,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這篇竣工報告為秦蜀古道的形制、設施、里程首次作詳盡權威的實錄:“始作橋閣六百二十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近世多位蜀道專家正是依據這段記載,得出“棧道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則設驛置”的結論。故有文史專家感慨,“這些凌空飛架的棧道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湍流綠波之上,時而一廊,時而一閣,時而一亭,時而一驛,是何等的考究和華麗,又是多么神奇和壯美。”無怪盛唐大詩人岑參走在這條宛若游龍的空中閣道上由衷地發出詠嘆:“數公各游宦,千里皆辭家。言笑忘羈旅,還如在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