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石刻誕生始末(上)
時間:2025-10-17 09:21:19
來源:漢中日報
作者:王蓬
訪問量:
時間:2025-10-17 09:21:19
來源:漢中日報
作者:王蓬
訪問量:
刻石紀事,古之傳統,刻石是對當時社會與重大事件的真實記載。至今許多考古、文字、歷史乃至社會學家仍需從石刻的述錄、吊文、祭頌、紀事、墓銘中去論證史實,去考察凝聚于石刻上的當時社會文明程度。
因為,能耗以時日鐫刻于石,尤其是臨山鐫刻被稱為“摩崖”的文字注定與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相關。石性堅硬,垂之久遠且無法更改,可以起到“補史之闕,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繼史之無”的作用。
石刻早為古人珍視。初唐在陜西陳倉口發現西周十面鼓石刻字,即石鼓文被認為是“石刻之祖”。曾引起韓愈、韋應物、歐陽修、蘇東坡、康有為、郭沫若、馬衡、唐蘭等歷代學人熱忱關注,以至形成一門學科:石鼓學。
可惜,歲月滄桑,風雨離亂,摩崖石刻已如鳳毛麟角。秦代僅存泰山刻石七字。兩漢偏重于碑刻石雕,比如聞名中外的霍去病墓前石獸雕刻。摩崖文字則如鳳毛麟角,河北永年縣的群臣上壽刻石,貴州吹角壩摩崖僅見于記載,實物已蕩然無存!
但陜西省漢中市城北18公里處的古褒谷口摩崖石刻竟多達104方,再沿谷上溯則多達126方。而且,更多的石刻尚在不斷發現補充之中。那么,褒谷口摩崖石刻是如何誕生的呢?
先得從褒斜道說起。這條古道因緣褒水斜水得名。它的北口在關中眉縣斜谷關,南口在漢中市北15公里處的褒谷,全長近500華里。離開秦嶺南側的古城漢中,沿褒水進入秦嶺,一直走到源頭,也就是今天太白縣五里坡附近,褒河在那兒已完全是一條小溪。太白縣是整個秦嶺山脊最為平緩的一段,可以說是一塊高山平原,如今坐落著太白縣城。由縣城到斜谷需要下五里左右的山坡,并不險峻,再沿斜水河谷出山,幾乎不越一座高山,便可穿越天險秦嶺,到達古都長安,充分體現了古人選道的智慧。
那么,褒斜道是何時開通的呢?史書《蜀紀》中載“武王伐紂,蜀亦從行?!闭f明早在先秦,周與商爆發牧野之戰時,居住在巴蜀地區的巴人和蜀人就能夠穿越秦嶺參戰。再是西周時期,世居秦嶺之南的方國有褒奉獻褒姒給周幽王,褒姒生長于褒谷,周幽王的國都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其間隔著的秦嶺并不曾阻礙人類的婚姻聯系。這些事例都說明褒斜道當時已經發現和使用,實際可能更早,應遠在三皇之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褒斜道因最具古道特色,發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影響和規模最大。所以有“蜀道之始”美譽。這條古道還有極光彩的一筆。南端出口山崖陡峭,壁立千仞,一河流水,奔騰湍急,成為古道一處障礙。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本U轂是指古代車輛的輪軸關鍵部位,即指褒谷口險峻,制約著千里蜀道。司馬遷生活在西漢,距開鑿褒谷石門還有200多年,所以如此形容。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谷口七盤山下用“火焚水激”之法開鑿出一條長15米,高寬各約4米的穿山隧道,時稱石門。據專家考證,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車隧洞。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中也有記載。
楚漢相爭時,劉邦謀臣蕭何利用谷口落差,筑壩引水,灌溉沃野,留下古代水利工程遺跡。幾乎從開鑿石門始,歷代鎮守使吏,往來墨客便有題詠鐫刻于石門內外的山崖,內容多與石門開鑿,道路興筑與維修水利相關,有極珍貴的史料價值。
這批摩崖石刻中,漢代石刻即達八塊,為國內僅有的八塊。曹魏與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成為研究漢字及書法演變與發展的信史。這批珍貴石刻,與古棧道遺跡、石門隧洞、蕭何堰故址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形成一座舉世公認的藝術寶庫。因在幽谷歷2000年之久而基本無損。1961年在文物普查后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在褒谷口立碑,鄭重公布: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幸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興修水利,在石門處修筑大壩,石門隧洞、古道遺跡與絕大部分石刻盡皆淹沒于浩渺大水之中。只是把珍稀的《漢魏石門十三品》搶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