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洋)今年以來,漢臺區聚焦“以防為主、系統治理、快速響應”全鏈條管理,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有效應對16輪強降雨天氣過程和2次漢江洪峰過境,妥善撤離安置群眾1801人次,全區未發生因災人員傷亡事件,防汛形勢總體保持平穩。通過精準預警和高效響應,成功避免1戶1人傷亡,得到央視新聞網、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等媒體宣傳報道。
堅持“防在未發之前”,構建“人防+物防+技防”立體防控體系。完善防汛減災“一鍵啟動”機制,出臺《漢臺區“13161”臨災監測預警叫應與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核心圍繞“降雨前1周、3天、1天、6小時、1小時”五個關鍵時段,細化明確各級各部門在預警響應期間各環節責任與任務,實現了從“一周”到“一小時”的精準預警與響應閉環。健全片、段、點風險防控責任體系,累計摸排826處重要風險點位,落實3260名區鎮村組“四級”防汛包保責任人,形成“區級統籌調度、鎮街具體落實、村組一線巡查、網格到戶到人”的上下聯動責任鏈,確保“每個風險點有專人管、每項任務有人抓”。新建成并投用漢臺區綜合應急指揮中心,依托省、市、區防汛系統平臺,打通氣象、水利、公安等部門數據壁壘,實現雨情、水情、防汛風險點位實時監測,通過“一鍵呼叫”功能,精準叫應叫醒“三必撤”涉險群眾和防汛責任人。
堅持“減災在災前”,構建“隱患動態清零、風險精準管控、工程保障提效”三重防護體系。實行“全域覆蓋、分級負責、多級聯動”的隱患排查機制,緊盯山洪風險區、地質災害點、低洼易澇區、老舊房屋等薄弱環節開展“拉網式排查”,實行問題隱患動態分類管理,全年累計排查整治防汛問題隱患107處,逐項明確整改責任人和時限要求。堅持“鑒定先行、分類施策、責任到人”原則,對新發現的8處地質災害問題隱患進行技術鑒定,委托專業機構開展穩定性評估與風險等級鑒定,建立“行業監管+屬地管理”雙軌責任機制,分別落實交通、林業等行業部門和相關屬地鎮村安全管控責任。完成黃家塘立交橋雨水泵站自動化改造工程、市乳業總場片區積水綜合治理工程、排水管網病害整治工程,提前對中心城區80公里排水管網進行清淤疏浚,有效提升城市防澇排澇能力。
堅持“救災在關鍵時”,構建“全災種、全流程、全要素”應急保障體系。組織鎮(街道)及部門修編防汛預案43個、村(社區)防汛避險轉移“一頁紙”預案227個,細化明確應急響應分級標準,確保“一災一策、精準施救”。組織開展防汛演練102場次,參與8861人,通過“演訓結合、以演促改”,檢驗預案可操作性,推動從“紙上預案”向“實戰手冊”轉化。建成區鎮村應急救援隊伍264支4876人,形成層級清晰、全域覆蓋、協同高效的救援力量,確保災害發生時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建立“分級儲備、精準調配”的物資保障體系,儲備價值615萬元的搶險救援裝備和生活保障物資,確保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提前向防汛重點鎮街前置調撥防汛救災物資4629件,價值92萬元,實現物資保障關口前移,提升重點區域應急響應速度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