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漢臺區田間稻浪翻滾、顆粒歸倉,農作物秸稈正通過機械化還田、資源化加工等方式“華麗轉身”。漢臺區把綜合利用作為農業綠色循環發展關鍵抓手,探索“變廢為寶”新路徑,通過機械化賦能、多元化轉化,走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9月16日,漢臺區漢王鎮漢王村的稻田里,一臺鍘草揉絲機正在收割后的田壟間忙碌作業,秸稈經過切割、粉碎,瞬間變成細碎的有機物料,均勻鋪撒在田地上,原本散落的秸稈轉眼就成了滋養土地的“天然肥料”。
機械化作業不僅解放了人力,更讓秸稈處理效率實現質的飛躍。在老君鎮新興村,每到稻麥收割季,專業服務隊就會準時進駐田間。隨著機器轟鳴聲響起,細碎的秸稈覆蓋在地表,既能減少水分蒸發、起到保墑作用,更讓秸稈真正變成了守護土地的“生態養料”。
新興村黨支部書記張素娥:“通過秸稈還田,不僅徹底消除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更有效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強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除了“肥料化”還田,我區還積極拓展秸稈綜合利用路徑,讓秸稈在工業生產、農業配套等領域“大顯身手”。在龍江街道的漢中市秸豐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們將打包好的水稻秸稈整齊送入草編機,機器飛速運轉,一張張平整厚實的草簾接連產出。這些由秸稈制成的草支墊、草簾、草袋子,成為了鐵路貨運、大型鋼廠墊鋼板的“剛需品”。
漢中市秸豐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程新建:“我們廠主要生產草支墊、草簾、草袋子、草繩等系列草制品,每年能消化周邊龍江、河東店鎮3000多噸秸稈,通過對廢棄秸稈再加工利用變成有價值的產品,實現了農業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漢臺區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快發展稻、麥、油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力推廣應用秸稈還田、草制品加工、飼料加工、香菇基質等綜合利用技術,不斷完善秸稈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肥料化等綜合利用新途徑,通過“機械化收割+翻耕還田”方式,提高還田作業質量,提升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截至目前,全區培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主體18個,投入秸稈綜合利用機具共計3700余臺,其中旋耕機、微耕機3300余臺,帶秸稈粉碎裝置的聯合收割機400余臺,打(壓)捆機14臺,鍘草機31臺,已實現9個涉農鎮(街道)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全覆蓋,秸稈綜合利用率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