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營鎮韓塘村,滿載濕稻谷的運輸車陸續駛入廠區,這個占地十余畝的現代化烘干基地正是王超多年來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以前稻谷收割后只能靠天曬干,不僅效率低,一旦遇到連陰雨,稻谷還容易發霉變質,造成不小的損失。如今我自己承包了800畝水稻田,一方面滿足自用烘干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周邊鄉親提供社會化服務,讓大家都能安心收糧。”談起創辦烘干基地的初衷,王超這樣對記者說。
2020年,王超創辦陜西逐星羿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逐步建成了擁有3條現代化烘干生產線、日處理量達45噸的標準化烘干基地。創業初期,他既當管理者又做技術員,白天奔波市場聯系農戶,晚上鉆研設備操作規程。為推廣機械化烘干的優勢,他曾開著拖拉機免費為困難農戶運送稻谷,并承諾“烘干效果不滿意,絕不收費”。
“目前我們的三臺烘干機已連續運轉192個小時,幾乎一刻未停。”王超介紹,為了緩解秋收烘干難題,基地實行“兩班倒、24小時不間斷”作業模式。烘干機配備了先進的水分檢測儀,可自動監測谷物含水率。只需提前設定干燥溫度、作業時長和目標水分值,設備便能全自動完成整個流程。經過多級篩分處理,稻谷中的灰塵、雜質和蟲卵被徹底清除,最終達到理想干燥狀態。
“王老板真是咱們的貼心人!”正在排隊等候烘干的種糧大戶李師傅感慨道,“去年我家200畝稻谷碰上連陰雨,多虧他連夜加班幫忙烘干,每斤收費才一毛多。”
站在機器轟鳴的車間里,王超望著金燦燦的稻谷在輸送機上緩緩流動,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明年我計劃新增一條烘干生產線,讓鄉親們的糧食賣得更值錢。只要大家能豐產又豐收,我所有的付出就都值得。”
如今,王超的烘干基地已成為當地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服務范圍覆蓋周邊多個鎮街。從單打獨斗到帶領團隊,從一臺設備到完整基地,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新農人的責任與擔當。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械烘干已成為糧食生產的重要環節,既提升了糧食品質,也為經營者帶來多方面效益。目前,漢臺區已有19家經營主體共配備32臺烘干機,批次烘干能力達到452噸。